小孩呛到东西窒息?海姆立克法这样做,分分钟排出异物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09:16:11 来源:医鉴网
孩子边吃边跑时突然面色发紫、玩耍时误将小零件塞进嘴里后呼吸困难、哭闹时被奶水呛得无法出声…… 这些都是儿童异物窒息的危险信号。数据显示,3 岁以下儿童因气道异物窒息的死亡率居高不下,而很多家长在紧急时刻会拍打孩子后背、用手指抠喉咙,这些错误做法可能让异物卡得更深。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,能在黄金 4 分钟内挽救孩子生命。
这些错误操作,可能延误抢救时机
儿童气道狭窄且咳嗽力量较弱,异物呛入后若处理不当,每一秒都在增加危险。最常见的误区是用力拍打后背:家长往往以为拍打能震出异物,实则可能让异物在震动中进一步深入气道,堵塞更关键的呼吸通道;有人试图用手指伸进孩子嘴里抠异物,却可能刺激咽喉部引发呕吐,导致呕吐物二次堵塞气道,或因孩子哭闹挣扎咬伤手指;还有人慌乱中抱起孩子奔跑就医,途中颠簸可能让异物移位,同时错过最佳抢救时间。
此外,等待 “孩子自己咳出来” 的侥幸心理也不可取。当孩子出现无法咳嗽、无法说话、面色发青等症状时,说明气道已完全堵塞,此时每延迟 1 分钟,抢救成功率就会下降 7%-10%。
海姆立克法:分年龄段正确操作
海姆立克法的原理是通过快速冲击腹部,使膈肌上抬,胸腔压力骤增,形成气流冲出异物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操作方式不同,需严格区分:
1 岁以上儿童(站立或坐位)
施救者跪在孩子身后,双腿分开站稳,双臂环抱孩子腰部;
一手握拳,将拇指侧顶住孩子肚脐上方两横指处(剑突下方),注意避开胸骨下端;
另一手抓住握拳手,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,类似 “向上提” 的动作,每次冲击要明显、有力,持续 5-6 次,直至异物排出。
操作时需控制力度,避免过度冲击导致内脏损伤。若孩子体型较小,施救者可采取坐位,让孩子坐在腿上进行冲击。
1 岁以下婴儿(仰卧位)
婴儿颈部和腹部肌肉脆弱,需采用更轻柔的方式:
将婴儿仰卧放在前臂上,前臂支撑在大腿上,让其头部略低于身体;
用食指和中指指腹,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正下方,快速向下冲击 5 次(类似按压的动作),每次冲击持续 1 秒;
若异物未排出,立即将婴儿翻转,托住头部,用手掌根部在两肩胛骨之间拍打 5 次;
交替进行冲击和拍打,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意识。
操作时要注意支撑好婴儿头部和颈部,避免晃动导致颈椎损伤。
这些细节能提高成功率
实施海姆立克法时,把握这些细节能更高效地排出异物:
若孩子尚能咳嗽,可先鼓励其自主咳嗽,咳嗽产生的气流可能将异物排出,此时无需立即干预;
冲击过程中若孩子失去意识,应立即停止操作,将其平放,检查呼吸和心跳,若无呼吸心跳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并同时拨打急救电话;
异物排出后,需观察孩子是否有呼吸困难、声音嘶哑、咳嗽不止等症状,这些可能提示气道有残留异物或黏膜损伤。
何时必须就医?别忽视后续隐患
即使异物成功排出,出现以下情况仍需及时就医:
孩子咳嗽持续超过 24 小时,或伴有喘息、呼吸困难;
出现发热、拒食、吞咽困难,可能提示异物残留或气道感染;
口腔、咽喉部有明显损伤(如出血、红肿);
异物排出后,孩子精神状态差、嗜睡或烦躁不安。
若异物始终无法排出,孩子出现意识丧失、面色发紫,需在持续急救的同时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途中不要停止心肺复苏。
预防儿童异物窒息,比急救更重要:3 岁以下孩子避免食用花生、瓜子、果冻等易呛食物;不要在孩子哭闹、奔跑、大笑时喂食;将硬币、纽扣、小零件等危险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;选择适龄玩具,避免购买零件可拆卸的玩具给婴幼儿。
儿童异物窒息是家庭常见急症,每一位家长都应熟练掌握海姆立克法。记住 “分龄操作、快速冲击、及时就医” 的原则,才能在危急时刻为孩子筑起生命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