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梗急救后要静卧!别让病人走动,保暖同时赶紧联系救护车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10:33:01 来源:医鉴网
突发胸痛如刀割、胸闷得喘不上气、大汗淋漓无法站立…… 急性心肌梗死(简称 “心梗”)发作时,每一秒都关乎生死。很多人在初步急救后,会让病人起身喝水、走动 “顺顺气”,或忙着找药、送医院,这些看似积极的举动,可能让原本狭窄的冠状动脉彻底闭塞,导致心跳骤停。正确的做法是 “立即静卧、保暖供氧、快速呼救”,让病人在最稳定的状态下等待专业救援,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。
让病人走动的 “致命后果”,比心梗本身更凶险
心梗的本质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,心肌因缺血缺氧坏死,此时任何增加心脏负担的行为都可能致命:
加重心肌缺血:走动、站立甚至坐起,都会让心脏需氧量增加,原本仅能勉强供血的冠状动脉无法满足需求,导致更多心肌细胞坏死,梗死面积扩大;
诱发心律失常:活动时的血流波动可能刺激受损的心肌,引发室颤、心跳骤停等恶性心律失常,这类情况的死亡率高达 90% 以上;
延误最佳救治时间:盲目搬动病人或让其自行前往医院,会浪费 “黄金 120 分钟”(心梗后 120 分钟内是再灌注治疗的最佳时间),每延误 30 分钟,生存率就下降 7%-10%;
增加抢救难度:若病人在走动中发生心跳骤停,现场往往缺乏专业设备和人员,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远低于医院环境。
临床数据显示,约 30% 的心梗患者因急救后不当活动导致病情恶化,其中近半数在送医途中发生心跳骤停,可见 “绝对静卧” 是心梗急救的第一准则。
第一步:立即静卧,减少心脏负担
心梗发作后,让病人就地平卧是最关键的急救措施,能最大限度降低心脏耗氧:
体位选择:无论病人处于何种环境(家中、办公室、户外),立即让其平躺在地面或硬板床上,不要垫枕头(避免颈部弯曲影响呼吸),双腿可稍微抬高(与床面成 15° 角),促进血液回流;
禁止任何活动:不要让病人起身喝水、吃药、上厕所,即使症状稍有缓解,也必须保持静卧。若病人因疼痛辗转不安,需轻声安抚,帮助调整至最舒适的平卧姿势;
保持环境安静:减少噪音和人员走动,避免大声呼喊或强光刺激,让病人在平静状态下保存体力,降低心脏负荷。
记住,即使病人自我感觉 “好一些”,也绝对不能改变静卧状态,身体的 “舒适感” 不代表心肌缺血已经改善。
第二步:保暖供氧,维持身体稳定
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,保暖和供氧能帮助病人维持基础生命体征,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:
适度保暖:用毛毯或衣物盖住病人身体(不要包裹过紧影响呼吸),保持体温在 36-37℃。避免过热(可能增加耗氧量)或过冷(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,加重心肌缺血);
改善供氧:立即打开门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若家中有氧气瓶,可给予低流量吸氧(每分钟 2-3 升),没有氧气瓶时,让病人保持平稳呼吸,不要用力喘气(过度呼吸会增加胸腔压力);
缓解疼痛:若病人随身携带硝酸甘油,可让其舌下含服 1 片(不要吞咽),5 分钟后若疼痛未缓解,可再含服 1 片(最多 3 片)。注意:血压低于 90/60mmHg 或心率过慢(低于 50 次 / 分钟)者,禁用硝酸甘油。
若病人出现呕吐,需轻轻将其头部偏向一侧,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,同时保持平卧姿势不变。
第三步:快速呼救,明确告知病情
心梗抢救的核心是 “时间就是心肌”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比任何自救措施都重要:
准确描述病情:拨打急救电话时,清晰说明 “有人突发心梗,现在胸痛、胸闷、大汗,已经平卧,地址在 XXX”,不要用 “心口疼”“不舒服” 等模糊描述,让调度人员快速判断病情;
告知关键信息:说明病人年龄、有无基础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、是否有药物过敏史,以及已经采取的措施(如含服硝酸甘油、静卧等);
保持电话畅通:挂电话后不要远离病人,随时准备接听急救人员的回电,按照指导进行下一步操作。若多人在场,可安排一人到小区门口或路口引导救护车,缩短到达时间。
记住,不要因等待家人、找医保卡等琐事延误呼救,即使症状暂时缓解,也必须就医(心梗可能呈 “不典型发作”,症状缓解不代表危险解除)。
这些情况,立即启动心肺复苏
若病人在静卧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,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直到救护车到达:
意识丧失:拍打病人肩膀无反应,呼唤无应答;
呼吸异常:胸部无起伏,或仅有微弱、不规则的喘息(如 “叹息样呼吸”);
脉搏消失:触摸颈动脉(喉结外侧 2 厘米处),5-10 秒内未感觉到搏动。
心肺复苏时,需在病人胸部中央进行每分钟 100-120 次的胸外按压,深度 5-6 厘米,每按压 30 次配合 2 次人工呼吸。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,立即贴电极片并按照语音提示操作,AED 能有效终止恶性心律失常,提高生存率。
不同场景的静卧要点,细节决定生机
在特殊环境下,需灵活调整静卧方式,确保病人安全:
户外心梗:若在寒冷天气的户外,让病人平卧后用外套、塑料布等隔绝地面寒气,头部避免阳光直射;若在高温环境,移至阴凉处静卧,用扇子轻轻扇风降温(不要直吹);
车内心梗:立即停车,打开车门通风,让病人平躺在后排座椅上(可放倒座椅增加舒适度),不要让其坐在副驾驶或驾驶位;
独处时心梗:若独自一人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启免提,然后平躺在地上,等待救援(不要试图自行前往医院)。
无论何种场景,都要牢记 “不动是最好的自救”,任何试图 “自救” 的活动都可能加速病情恶化。
这些误区,必须彻底避开
心梗急救中,以下错误认知可能耽误抢救:
“喝口水能缓解胸痛”:喝水会增加胃部负担,甚至可能因呛咳引发窒息,尤其对意识模糊的病人绝对禁止;
“赶紧吃速效救心丸”:速效救心丸对心绞痛有效,但对心梗的作用有限,不能替代硝酸甘油或急救电话;
“等家人回来再送医”:心梗抢救以 “分钟” 计算,等待只会错失良机,专业救护车的设备和人员比私家车更能保障途中安全;
“症状减轻就不用去医院”:约 20% 的心梗患者会出现 “无痛性心梗” 或症状缓解,这是心肌坏死的 “假象”,延误治疗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。
预防心梗:这些人群需提前警惕
心梗的发生有迹可循,以下人群需做好预防,减少突发风险:
高危人群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患者,吸烟者,肥胖人群,有冠心病家族史者,需定期体检(每年做一次心电图、血脂检查);
警惕前兆症状:心梗发作前数天可能出现胸闷、乏力、活动后气短等 “预警信号”,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就医;
随身携带急救卡:写明姓名、病史、紧急联系人、过敏史等信息,发作时便于他人快速了解情况。
心梗急救的核心是 “以静制动”,记住 “立即平卧不活动、保暖呼救不拖延” 的原则,就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争取机会。对于心梗患者来说,稳定的状态比任何 “偏方” 都重要,专业的救援团队和及时的再灌注治疗,才是挽救生命的根本保障。提前掌握急救知识,关键时刻不慌乱,才能让心梗的 “致命一击” 变成可挽救的危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