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后乱动会加重?先固定再送医,用硬纸板当临时夹板超方便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10:18:53 来源:医鉴网
摔倒时手臂撑地、运动时脚踝扭伤、车祸中肢体被撞击…… 骨折往往伴随着剧烈疼痛和肢体变形,此时若慌乱中试图 “活动一下” 或强行复位,可能让错位的骨头刺穿血管、神经,甚至造成终身残疾。正确的应急处理原则是 “先固定、后搬运、快送医”,利用身边的硬纸板、杂志等物品制作临时夹板,能最大限度减少二次损伤,为后续治疗争取机会。
骨折后乱动的 “致命后果”,比疼痛更可怕
骨折的核心损伤是骨骼连续性中断,而不当活动会让损伤从 “骨头断了” 升级为更严重的复合伤:
血管神经损伤:错位的骨折端若在活动中刺破周围血管,可能导致大出血(尤其是四肢大动脉);压迫或撕裂神经则会引发肢体麻木、瘫痪,如肱骨骨折可能损伤桡神经,导致手腕无法抬起;
加重软组织损伤:骨折时周围肌肉、韧带已受损,乱动会让断裂的骨头反复摩擦软组织,造成局部肿胀、出血加剧,原本只需复位固定的骨折可能变成需要手术的开放性伤口;
增加治疗难度:未经固定的骨折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再次移位,原本可以闭合复位的情况变成需要切开复位,不仅延长愈合时间,还会增加感染风险;
延误最佳治疗时机:因乱动导致伤情恶化后,医生需先处理血管神经损伤等急症,错过骨折复位的黄金时间(通常为伤后 6-8 小时),可能影响肢体功能恢复。
临床数据显示,约 40% 的骨折患者因伤后不当活动导致并发症,其中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高达 25%,可见 “制动固定” 是骨折急救的第一要务。
第一步:判断骨折,这些信号提示 “不能动”
在采取固定措施前,需通过以下症状判断是否可能骨折,避免盲目处理:
典型体征:肢体出现畸形(如手臂弯曲成异常角度)、反常活动(原本不能活动的关节出现异常摆动)、骨擦音(活动时听到骨头摩擦的 “咯吱” 声),这三项中出现任何一项,基本可判定为骨折;
伴随症状:受伤部位剧烈疼痛,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;局部迅速肿胀、淤青,甚至出现皮肤发紫(提示皮下出血);肢体无法正常活动,如脚踝骨折后无法站立,前臂骨折后无法握拳;
特殊情况:儿童骨骼较柔韧,可能出现 “青枝骨折”(骨头未完全断裂),仅表现为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,需警惕漏诊;老年人骨质疏松,轻微摔倒就可能引发髋部骨折,即使能勉强行走也需排查。
若怀疑骨折,无论症状轻重,都应按骨折处理,先固定再送医检查。
第二步:临时固定,硬纸板当夹板超实用
固定的核心是让骨折部位保持稳定,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临时夹板的方法简单有效,关键是 “长度够、固定牢、不压迫”:
1. 选择合适的 “临时夹板”
身边很多物品都能充当夹板,优先选择硬度适中、长度足够的材料:
硬纸板 / 杂志:快递盒、鞋盒的硬纸板(剪成两块)、厚杂志等,适合固定前臂、小腿等部位,轻便且容易裁剪;
木板 / 塑料板:装修剩余的薄木板、塑料文件夹,适合固定大腿、上臂等长骨骨折,支撑性强;
特殊部位替代物:颈部骨折可用颈托(或卷成筒状的毛巾环绕颈部);手指骨折可用未受伤的手指作为 “夹板”(用胶带固定在一起);脚踝骨折可用另一只脚作为参照,用硬纸板固定两侧。
避免使用软布、围巾等无支撑力的物品,也不要用铁丝、电线等尖锐物品,以免划伤皮肤。
2. 正确固定的 “三原则”
固定时需覆盖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,确保肢体无法活动:
长度够:夹板长度需超过骨折部位的上、下两个关节,如前臂骨折需固定手腕和肘关节,小腿骨折需固定脚踝和膝关节;
垫软布: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垫上毛巾、衣物等软物,避免夹板直接压迫皮肤导致压疮,尤其在骨突起部位(如肘部、踝部)需加厚铺垫;
松紧适度:用绷带、布条或胶带将夹板固定在肢体上,缠绕力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,过松会导致夹板移位,过紧则可能阻断血液循环(可观察末端皮肤颜色,若发白、发紫需立即调整)。
固定后需检查肢体末端(如手指、脚趾)的活动和感觉,确保血液循环正常。
第三步:搬运送医,避免二次损伤
固定完成后,需采用正确的搬运方式将患者送往医院,不同部位骨折的搬运方法不同:
四肢骨折:一人托住骨折部位的上、下两端,保持肢体平稳,另一人协助将患者抬上担架或硬木板(避免用软担架,防止肢体弯曲);
脊柱骨折:绝对禁止一人抱头、一人抱脚的 “双人搬运”,需 3-4 人同时发力,将患者平托至硬木板上,保持脊柱伸直(如同 “搬运一块木板”),头部两侧用沙袋固定,避免晃动;
髋部骨折:患者需保持仰卧位,在两腿之间垫上枕头,防止腿部旋转,搬运时用担架水平移动,避免患者坐起或翻身。
搬运过程中要告知患者保持放松,避免因疼痛挣扎导致固定松动,同时密切观察其意识和面色,若出现头晕、呕吐、大出血等情况,需立即停车处理。
这些情况,必须呼叫急救车
大多数骨折可通过固定后自行送医,但出现以下情况时,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由专业人员处理:
开放性骨折(骨头刺破皮肤,伤口可见骨端),需先覆盖无菌纱布止血,再固定;
骨折伴随大出血(如股动脉破裂,血液呈喷射状),需在伤口近心端用止血带止血(每 30 分钟放松 1 次);
脊柱、颈部骨折,搬运不当可能导致瘫痪;
骨折后患者出现意识模糊、呼吸困难、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;
儿童或老年人骨折,可能伴随其他基础疾病加重。
送医时需告知医生受伤原因、固定时间和肢体活动情况,携带可能脱落的骨碎片(用干净纱布包裹),便于医生判断病情。
日常预防:减少骨折风险
骨折急救的前提是预防,尤其针对高发人群:
老年人:日常补充钙和维生素 D,避免独自登高或在湿滑地面行走,家中安装扶手、防滑垫;
儿童:玩耍时避免从高处跳下,运动前做好热身,佩戴护具(如头盔、护膝);
运动爱好者:掌握正确的动作姿势,避免过度疲劳运动,出现关节疼痛时及时休息。
骨折急救的核心是 “不动比乱动好,固定比不固定好”。记住 “先判断、再固定、后搬运” 的步骤,利用硬纸板等身边物品制作临时夹板,就能在紧急时刻为骨骼 “稳住阵脚”,最大限度保护肢体功能。及时正确的应急处理,能让骨折愈合后 “不留后遗症”,这比任何治疗都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