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也会得牙周病?家长必看的口腔护理指南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牙周病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口腔科 > 口腔综合科 > 牙周病 >> 正文

儿童也会得牙周病?家长必看的口腔护理指南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18 17:41:01 来源:医鉴网

“小孩子乳牙迟早要换,有点牙龈出血没关系?”“牙周病是成年人的专利,孩子不会得?” 这些常见的育儿误区,让不少家长忽视了儿童口腔健康的隐患。事实上,从婴儿期的鹅口疮到青春期的牙龈炎,牙周疾病可能在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悄然发生。近年来,儿童牙周病的就诊率逐年上升,乳牙松动、牙龈反复发炎等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进食和发育,还可能损害恒牙胚的健康。本文将为家长们揭开儿童牙周病的神秘面纱,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口腔护理指南。​
一、打破认知误区:儿童牙周病的三种常见类型​
很多家长认为 “孩子不会得牙周病”,这种观念源于对儿童口腔疾病的片面认知。儿童的牙周组织虽然尚未发育成熟,但同样可能受到细菌侵袭,引发不同类型的牙周问题。​
乳牙牙龈炎是最常见的儿童牙周疾病,多发生在 3-6 岁。孩子的牙龈红肿、触碰时容易出血,尤其在刷牙时明显。这与乳牙萌出时牙龈脆弱、食物残渣易堆积有关,加上儿童口腔清洁能力不足,牙菌斑在牙龈边缘大量繁殖,就会引发炎症。值得注意的是,乳牙牙龈炎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导致牙龈反复感染,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。​
青春期牙龈炎则多见于 11-17 岁的青少年,女孩发病率略高于男孩。这一阶段孩子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,牙龈对牙菌斑的刺激变得异常敏感,即使少量菌斑也可能引发明显的炎症反应。表现为牙龈明显肿胀、暗红,甚至形成龈袋,严重时会影响咀嚼和美观。研究显示,青春期牙龈炎若持续发展,可能增加成年后牙周病的发病风险。​
更为严重的是侵袭性牙周炎,虽然在儿童中发病率较低,但破坏力极强。这类疾病往往与遗传因素相关,患病儿童的牙槽骨会快速吸收,导致乳牙或恒牙过早松动脱落。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,常被家长误认为是 “换牙正常现象”,等到发现时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​
二、揪出致病元凶:儿童牙周病的四大诱因​
儿童牙周病的发生并非偶然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家长只有了解这些诱因,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。​
口腔清洁不到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很多家长给孩子刷牙时 “走过场”,甚至让幼儿自己刷牙,导致牙菌斑在牙缝、牙龈沟等部位大量残留。调查显示,我国 3-6 岁儿童每天刷牙两次的比例不足 50%,且多数刷牙时间不足 1 分钟。牙菌斑长期积累,不仅会引发龋齿,还会持续刺激牙龈,诱发炎症。​
不良饮食习惯也会推波助澜。儿童普遍偏好甜食、零食和碳酸饮料,这些食物不仅会导致龋齿,还会改变口腔酸碱度,促进细菌滋生。频繁进食会使口腔始终处于酸性环境,牙龈长期受到侵蚀,抵抗力逐渐下降。此外,挑食、偏食导致的维生素 C、钙等营养素缺乏,也会影响牙龈和牙槽骨的健康。​
口腔发育异常增加了患病风险。如牙齿排列不齐、牙缝过大、乳牙滞留等问题,会使食物残渣更易嵌塞,清洁难度加大,从而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。有唇腭裂、唐氏综合征等先天畸形的儿童,由于口腔结构异常和免疫力低下,牙周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儿童。​
全身性疾病也可能牵连牙周组织。糖尿病、白血病、免疫系统疾病等,会降低儿童机体的抵抗力,使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。这类儿童的牙周病往往症状较重,治疗难度大,需要结合全身疾病的控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。​
三、科学护理指南:0-12 岁儿童口腔护理要点​
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口腔发育特点不同,护理方式也应有所区别。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,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。​
0-2 岁的婴幼儿期,重点是建立口腔清洁习惯。孩子乳牙萌出后,家长应每天用指套牙刷或无菌纱布蘸温水清洁牙齿和牙龈,每次喂奶后及时喂少量温开水,减少奶渍残留。避免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,以防 “奶瓶龋” 诱发牙龈炎症。这一阶段还应注意避免家长用嘴试温食物、共用餐具等行为,防止口腔细菌交叉感染。​
3-6 岁的学龄前儿童,需要家长协助完成口腔清洁。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(每次用量约米粒大小),采用圆弧法刷牙,重点清洁牙龈边缘和牙面。每天至少刷牙两次,每次不少于 2 分钟。同时要开始使用牙线,帮助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。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的口腔状况,发现牙龈红肿、出血等异常及时就医。此外,这一阶段可以带孩子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,建立口腔健康档案。​
7-12 岁的学龄期儿童,要逐步培养自主清洁能力,但家长仍需做好监督。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(如巴氏刷牙法),每天早晚刷牙,饭后漱口。可以尝试使用牙间刷清洁牙缝,配合使用儿童专用冲牙器辅助清洁。鼓励孩子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,减少甜食和饮料摄入。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,及时发现和处理早期牙周问题。对于牙齿排列不齐的孩子,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正畸治疗,降低牙周病的发病风险。​
四、及时干预:儿童牙周病的治疗与误区规避​
当发现孩子出现牙龈红肿、出血、口臭、牙齿松动等症状时,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童口腔科就诊,避免延误治疗。儿童牙周病的治疗原则与成人有所不同,需要更加谨慎和温和。​
对于轻度牙龈炎,医生通常会采用专业清洁的方式,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,然后指导家长正确的家庭护理方法。一般情况下,经过规范清洁和护理,儿童牙龈炎症在 1-2 周内即可明显改善。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使用成人漱口水或消炎药,以免刺激口腔黏膜或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。​
对于中度以上的牙周病,可能需要进行龈下刮治等治疗,清除深层的细菌和感染组织。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,监测牙周组织的恢复情况。对于有全身疾病的儿童,还需要联合相关科室进行综合治疗,才能有效控制牙周炎症。​
在治疗过程中,家长要避免陷入一些误区。不要认为 “乳牙反正要换,不用治疗牙周病”,乳牙牙周感染可能影响恒牙胚的发育,导致恒牙萌出异常。也不要因为孩子害怕看牙而拖延治疗,儿童牙周病早期治疗效果好,拖延只会增加治疗难度和孩子的痛苦。此外,不要盲目给孩子补充 “营养剂”,均衡饮食比补品更能促进牙周组织的健康。​
儿童牙周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,不仅关系到当下的进食和发育,更会影响终身的口腔状况。家长作为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需要破除 “孩子不会得牙周病” 的错误观念,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。记住,健康的牙周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需要家长用科学的护理和耐心的陪伴,为孩子一点一滴打造的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