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用一侧咀嚼?这些坏习惯可能让你患上牙隐裂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牙隐裂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口腔科 > 牙体牙髓科 > 牙隐裂 >> 正文

经常用一侧咀嚼?这些坏习惯可能让你患上牙隐裂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18 11:39:04 来源:医鉴网

关键字: 习惯 咀嚼 经常

生活中,不少人存在无意识的口腔习惯:有人总用右侧牙齿嚼东西,有人喜欢用牙开啤酒瓶,还有人夜里睡着后会咯吱咯吱磨牙。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,却可能在牙齿表面刻下细微的裂纹 —— 牙隐裂。口腔科医生提醒,约 60% 的牙隐裂病例与不良用牙习惯直接相关,其中单侧咀嚼、咬硬物等行为更是被称为 “牙齿裂纹的加速器”。了解这些习惯的危害,及时纠正,才能避免牙齿在不知不觉中被 “撕裂”。​
单侧咀嚼:被忽视的 “牙齿超载” 元凶​
单侧咀嚼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 35%,很多人因另一侧牙齿不适、蛀牙或单纯习惯养成,长期只用单侧牙齿进食。这种习惯会使 “工作侧” 牙齿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,成为牙隐裂的高危因素。​
牙齿的咬合设计遵循 “均匀受力” 原则,每颗牙齿承担的咬合力有其生理限度:前牙主要负责切断食物,承受的力约 100-150 牛顿;后牙承担研磨功能,正常咬合力在 300-400 牛顿。当长期单侧咀嚼时,工作侧牙齿的咬合力会增加 50%-80%,尤其是磨牙,可能频繁承受超过 500 牛顿的力(相当于咬碎核桃的力度)。这种持续的 “超载” 会使牙齿表面的窝沟、牙尖等薄弱部位形成应力集中点,久而久之便会出现细微裂纹。​
临床观察发现,单侧咀嚼超过 2 年的人群,工作侧牙齿隐裂发生率是双侧咀嚼者的 3 倍。一位长期用右侧咀嚼的患者,右侧第一磨牙出现贯穿性裂纹,医生检查发现,这颗牙齿的咬合面磨损程度比左侧同名牙严重 40%,裂纹恰好沿着最常受力的牙尖斜向延伸。更危险的是,单侧咀嚼还会导致咬合关系紊乱,使牙齿受力方向偏离垂直中线,形成 “侧向力”,这种非轴向的力对牙齿的撕裂作用更强,更容易引发隐裂。​
纠正单侧咀嚼的关键在于找到根本原因:若因蛀牙、缺牙导致不敢用另一侧咀嚼,应及时治疗修复;若只是习惯问题,可在进食时刻意提醒自己交替使用两侧牙齿,从软食开始练习,逐步恢复双侧咀嚼功能。一般来说,纠正 3-6 个月后,牙齿受力分布可恢复正常,隐裂风险显著降低。​
咬硬物成瘾:牙齿的 “急性撕裂” 危机​
用牙齿开酒瓶、咬坚果壳、啃排骨等行为,堪称牙齿隐裂的 “急性诱因”。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虽硬度高达莫氏 6-7 级(接近水晶),但脆性大、缺乏弹性,突然承受集中的外力时,极易出现裂纹。​
实验数据显示,用牙齿开啤酒瓶时,瓶口边缘与牙齿接触的面积仅 0.5 平方毫米,此时产生的瞬时咬合力可达 800-1000 牛顿,相当于在指甲盖上站着一个成年人的重量。这种极端压力会使牙齿局部产生巨大的剪切力,尤其是犬牙和前磨牙,牙颈部(牙冠与牙根连接部位)容易因受力不均出现横向裂纹。而咬坚硬的带壳坚果时,即使没有直接咬碎外壳,牙齿受到的反作用力也可能超过安全范围,在咬合面形成微小裂隙。​
更隐蔽的风险存在于日常饮食中:饭菜里的小石子、未煮软的骨头碎片,可能在咀嚼时突然 “硌” 到牙齿,造成 “咬合创伤”。这类意外导致的隐裂往往更严重,因为冲击力毫无预警,牙齿来不及通过牙周组织缓冲,裂纹可能直接深入牙髓。一位患者在吃凉拌菜时咬到小沙粒,当时仅感到轻微酸痛,3 个月后出现剧烈牙痛,检查发现一颗磨牙已从咬合面裂至牙根,不得不拔除。​
避免咬硬物需建立 “牙齿保护意识”:将开瓶器、坚果夹等工具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,替代牙齿的 “工具功能”;食用带骨、带壳食物时,先用手或工具处理干净;进食时细嚼慢咽,减少意外硌牙的概率。对于已有轻微隐裂的牙齿,更要严格避免咬硬物,防止裂纹瞬间扩大。​
夜磨牙与冷热交替:牙齿的 “慢性疲劳” 杀手​
夜间磨牙和频繁冷热刺激,会通过 “慢性疲劳” 机制引发牙隐裂,这类习惯的危害往往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显现。​
夜磨牙患者在睡眠中会无意识地紧咬牙关或研磨牙齿,此时的咬合力可达正常咀嚼时的 2-3 倍,且持续时间长(单次磨牙可长达数分钟)。牙齿在反复的摩擦和撞击中,表面釉质会逐渐磨损,牙本质暴露,同时内部会积累微小损伤。就像反复弯折的铁丝会断裂一样,牙齿在长期 “疲劳负荷” 下,牙尖斜面上容易出现平行排列的裂纹,医学上称为 “疲劳性隐裂”。这类隐裂初期极细微,仅在显微镜下可见,但会随着磨牙次数增加而逐渐加深。​
频繁的冷热交替进食则会加速裂纹发展。牙齿是热的不良导体,正常情况下能承受一定的温度变化,但隐裂牙齿的抗温度应力能力显著下降。当冰饮、火锅、热汤等极端温度食物交替进入口腔时,牙齿会在冷缩热胀中反复变形,裂纹两侧的牙体组织因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相对运动,导致裂纹不断扩展。研究表明,每天经历 5 次以上 10℃-60℃的温度变化,牙齿隐裂的进展速度会加快 2 倍。​
应对这些慢性危害需采取针对性措施:夜磨牙患者可到口腔科定制 “咬合垫”,这种透明塑料垫能在睡眠时隔离上下牙齿,减少磨牙产生的冲击力,临床数据显示其可使隐裂风险降低 70%;同时要调整饮食习惯,避免在短时间内交替食用冷热食物,两者间隔至少 30 分钟,给牙齿足够的适应时间。此外,定期做口腔检查时,可要求医生检查是否有早期疲劳性裂纹,尤其是晨起后感觉颌骨酸痛、牙齿发紧的人群,更需警惕夜磨牙的影响。​
不良刷牙与修复体:被忽略的 “隐形推手”​
错误的刷牙方式和不合适的修复体,也可能成为牙隐裂的 “隐形推手”,这些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。​
横向用力刷牙(“拉锯式” 刷牙)会在牙颈部造成 “楔状缺损”,同时可能引发牙釉质裂纹。牙颈部是牙齿结构的薄弱区,釉质较薄,横向刷牙时,刷毛的冲击力会使此处反复受力,逐渐出现与牙龈边缘平行的裂纹。调查显示,长期横向刷牙超过 5 年的人群,牙颈部隐裂发生率比正确刷牙者高 40%。正确的做法是采用 “巴氏刷牙法”:将刷毛与牙面呈 45 度角,轻柔地小范围震颤,避免用力横刷。​
补牙材料过大、牙冠边缘不密合等修复体问题,也可能导致牙齿受力不均。当补牙材料的体积超过牙体组织的 1/3 时,牙齿在咀嚼时会因 “材料与牙体弹性不同” 产生应力集中,在两者结合处出现裂纹。而不密合的牙冠会使食物残渣渗入缝隙,细菌滋生引发继发龋,同时缝隙处的牙体组织会因长期受挤压而出现隐裂。一位患者因补牙材料过大,3 年后在材料边缘出现裂纹,最终发展为牙髓炎。​
为避免这些风险,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口腔治疗,确保修复体大小合适、边缘密合;同时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,选用软毛牙刷,控制刷牙力度(约相当于握住一支铅笔的力量)。若发现补牙材料松动、牙冠边缘不适,应及时复诊调整,防止裂纹产生。​
牙隐裂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坏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,单侧咀嚼的持续负荷、咬硬物的瞬时冲击、夜磨牙的慢性损伤,再加上不当护理的推波助澜,最终让牙齿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裂纹。纠正这些习惯,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从日常细节入手,重新建立健康的用牙方式。记住,牙齿的寿命与用牙习惯密切相关,善待牙齿的每一个细微动作,才能让它们长久地为我们服务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