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离矽肺,做好这几点防护比治疗更重要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8 09:33:07 来源:医鉴网
矽肺的防治遵循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的原则。由于肺组织纤维化不可逆,一旦确诊,患者需终身承受呼吸困难、反复感染等痛苦。因此,从源头控制粉尘暴露、加强个人防护和定期健康监测,比事后治疗更具现实意义。本文将从企业、劳动者和监管部门三方面,系统阐述矽肺的预防策略。
一、企业责任:工程技术控制是防尘核心
企业是粉尘治理的第一责任人,需通过以下措施将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降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(PC-TWA)以下(游离二氧化硅含量<10%的粉尘为8mg/m³,10%-50%为1.5mg/m³,≥50%为0.7mg/m³):
1. 改革生产工艺
湿式作业:在破碎、筛分、运输等环节喷洒水雾,使粉尘湿度>60%,抑制扬尘。例如,煤矿采用高压喷雾降尘技术后,粉尘浓度可降低80%以上。
密闭通风:对产尘设备(如球磨机、雷蒙磨)进行整体密闭,并通过局部排风系统(如侧吸罩、柜式排风罩)将粉尘抽出,经布袋除尘器过滤后排放。
自动化替代:推广机器人巡检、远程操控等技术,减少人工接触粉尘的机会。例如,某金矿引入无人驾驶矿车后,井下作业人员减少60%,矽肺发病率显著下降。
2. 加强通风净化
全面通风:通过机械送风(如轴流风机)和自然排风(如天窗、地窗)形成空气对流,降低车间整体粉尘浓度。
局部净化:在产尘点设置移动式除尘器(如滤筒除尘器、旋风除尘器),实时捕捉粉尘。
3. 定期维护设备
每日检查除尘系统运行状态,及时更换滤袋、清理积尘,确保除尘效率>95%。
每季度对通风管道进行漏风检测,修复破损部位,防止粉尘外泄。
二、劳动者防护:个人装备是最后一道防线
即使企业采取了工程技术措施,劳动者仍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(PPE)以应对突发粉尘暴露或设备故障。
1. 防尘口罩的选择与使用
防护等级:优先选择N95级以上口罩(对0.3微米颗粒过滤效率≥95%),或符合GB 2626-2019标准的KN100口罩(过滤效率≥99.97%)。
佩戴方法:
清洁双手后展开口罩,确保鼻夹朝上、金属条位于鼻梁处。
将头带分别套于头顶后和颈后,调整至舒适位置。
双手按压鼻夹,使其贴合面部轮廓,避免漏气。
更换周期:口罩破损、变形或呼吸阻力明显增加时需立即更换;潮湿环境或高强度作业时建议每4小时更换1次。
2. 辅助防护装备
防护眼镜:防止粉尘进入眼睛,引发结膜炎或角膜损伤。
防护服:选择防静电、防尘的连体式工作服,减少粉尘通过衣领、袖口进入体内。
压风式防尘头盔:通过压缩空气在头盔内形成正压,阻止外部粉尘侵入,适用于高浓度粉尘环境。
3. 行为规范
禁止吸烟:吸烟会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,增加粉尘吸附风险。
避免干扫:清扫地面或设备时,应先洒水再使用吸尘器,防止扬尘。
缩短暴露时间:通过轮岗制减少单次作业时长,例如每工作2小时休息30分钟。
三、健康监测: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
矽肺的潜伏期可达10-20年,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,易被忽视。因此,定期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矽肺的唯一手段。
1. 职业健康检查项目
上岗前检查:包括职业史询问、胸部X线片、肺功能检测,排除已有肺部疾病者。
在岗期间检查:
必检项目:后前位胸部高分辨率CT(HRCT)、肺功能(用力肺活量FVC、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₁)、血氧饱和度。
选检项目:结核菌素试验(TST)、血清免疫球蛋白(IgG、IgA)、诱导痰细胞学检查。
离岗时检查:评估劳动者离职时的健康状况,为后续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。
2. 检查频率
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,每2年进行1次在岗期间检查。
粉尘浓度超标或劳动者有呼吸道症状时,每1年检查1次。
接触高浓度粉尘(如石英砂加工)的劳动者,每6个月检查1次。
3. 医学观察与诊断
观察对象:胸部X线片显示0+级(小阴影形态未定或密集度最低级)且肺功能正常者,需每6-12个月复查1次。
疑似病例:出现咳嗽、气短等症状且影像学提示Ⅰ期矽肺改变时,应转诊至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确诊。
四、监管与法律:构建防尘长效机制
政府监管部门需通过立法、执法和宣传三方面推动矽肺防治:
1. 完善法律法规
严格执行《职业病防治法》,要求企业公示工作场所粉尘浓度检测结果,保障劳动者知情权。
修订《尘肺病防治条例》,提高违法成本,例如对未提供防护装备的企业处以罚款或停业整顿。
2. 加强执法检查
定期开展粉尘危害专项整治行动,重点检查矿山、建材、冶金等行业。
利用粉尘浓度快速检测仪、个体采样器等设备,现场核查企业防尘措施落实情况。
3. 普及防尘知识
通过短视频、宣传手册等形式,向劳动者普及矽肺危害、防护装备使用方法和健康检查重要性。
在企业内设置职业健康宣传栏,定期更新粉尘治理案例和劳动者健康故事。
五、社会共治:每个人都是防尘参与者
矽肺防治需要企业、劳动者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:
企业:落实主体责任,投资防尘技术改造。
劳动者:主动学习防尘知识,正确使用防护装备。
政府:加强监管和政策支持,例如对防尘设备给予税收减免。
公众:监督企业排污行为,通过12345热线举报粉尘超标问题。
结语:
矽肺的防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其胜利关键在于“防患于未然”。通过工程技术控制粉尘、个人防护装备阻断吸入、健康监测实现早诊早治,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,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矽肺发病率降至最低。记住:预防矽肺的投入远低于治疗成本,而每一个健康的劳动者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