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康复很重要!神经损伤患者家属该掌握哪些基础护理技巧?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神经康复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康复医学科 > 康复科 > 神经康复 >> 正文

家庭康复很重要!神经损伤患者家属该掌握哪些基础护理技巧?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5 15:51:42 来源:医鉴网

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之路,从来不是医院单方面的战斗。当患者从康复中心回到家中,家庭就成了康复的主战场 —— 据统计,神经损伤患者 80% 的康复时间都在家庭环境中度过。家属的护理技巧直接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速度:正确的体位摆放能预防关节挛缩,科学的排痰方法可降低肺部感染风险,恰当的功能训练能巩固医院治疗效果。对于神经损伤患者而言,家属既是照护者,更是康复伙伴,掌握基础护理技巧不仅能减少并发症,更能为患者注入坚持训练的信心。家庭康复的价值,在于让专业训练从医院延伸到生活,让每一个日常细节都成为神经重塑的助力。​
体位护理:为神经修复 “铺路” 的基础课​
神经损伤患者常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或久坐,若体位不当,会导致关节挛缩、肌肉萎缩、压疮等一系列问题,这些并发症会直接阻碍康复进程。家属掌握正确的体位摆放技巧,相当于为患者的神经修复 “扫清障碍”。​
卧床患者的体位管理需遵循 “定时翻身、交替姿势” 原则。对于偏瘫患者,仰卧时应在患侧肩关节下垫软枕,使肩部稍外展,防止肩关节半脱位;膝关节下方垫薄枕,保持微屈,避免膝关节过伸;足部放置足托,维持踝关节 90° 中立位,预防足下垂。侧卧时(以健侧在下为例),患侧上肢应向前伸展,肘部微屈,掌心向上;患侧下肢屈膝,两腿之间夹软枕,防止髋关节内收痉挛。每 2 小时翻身一次,翻身时需注意 “轴式翻身”—— 头、颈、躯干保持一条直线,避免拖拽患者导致皮肤擦伤。家属可制作 “翻身记录表”,每次翻身后记上时间和体位,确保翻身规律不遗漏。​
坐轮椅患者的体位矫正同样关键。首先要调整轮椅高度,使患者双脚能平踩地面,膝关节屈曲 90°;背部需贴紧椅背,若腰部有空隙,应垫腰枕支撑,防止脊柱侧弯。每 30 分钟需协助患者进行一次 “减压动作”:双手支撑扶手将臀部抬起,保持 5 秒后放下,重复 5 次,这个动作能有效预防坐骨结节压疮。对于手部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,家属需为其佩戴 “抗痉挛手套”,使手指保持自然屈曲位,避免长期握拳导致的手指关节挛缩。​
体位护理的核心是 “对抗异常姿势”。神经损伤后,患者肢体易出现固定痉挛模式(如偏瘫患者的 “上肢挎篮、下肢划圈”),家属需通过体位摆放持续对抗这种趋势。例如,当发现患者手指有屈曲痉挛时,可每天 3 次用温水浸泡手部 10 分钟,随后轻柔拉伸手指关节至伸展位,每次保持 15 秒,这种持续的牵伸能抑制痉挛,为后续的手部功能训练保留可能性。​
并发症预防:守护神经康复的 “安全网”​
神经损伤患者因活动减少、神经功能障碍,极易发生压疮、肺部感染、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,这些问题一旦发生,会迫使康复训练中断,甚至危及生命。家属掌握并发症预防技巧,就是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拉起 “安全网”。​
压疮预防是家庭护理的重中之重。压疮最易发生在骨突部位(如骶尾部、足跟、肩胛骨),家属需每天检查这些部位的皮肤状态,观察是否有发红、发紫或破损。预防的关键在于 “减压”:除了定时翻身,还可使用防压疮气垫床(充气压力以手指按压能下陷 2cm 为宜);在骨突部位放置硅胶垫或泡沫垫,但需避免使用环形气垫(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)。若发现局部皮肤发红,应立即用手掌轻轻按摩周围皮肤(避开发红区域),并增加翻身次数至每 1 小时一次。对于已出现的 Ⅰ 期压疮(皮肤发红但未破损),可涂抹含透明质酸的修复凝胶,配合红外线灯局部照射(距离 30cm,每次 15 分钟,每天 2 次),促进愈合。​
肺部感染的预防需聚焦 “有效排痰”。神经损伤患者(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、脑干损伤者)咳嗽反射减弱,痰液易积聚在肺部。家属可每天为患者进行 2 次胸部叩击:患者侧卧,家属手指并拢呈杯状,从下往上、由外向内轻轻叩击背部(避开脊柱和肾区),每次叩击 5-10 分钟,促使痰液松动。叩击后协助患者坐起,指导其深吸气后用力咳嗽(若患者无力,家属可在其咳嗽时轻压腹部辅助)。对于痰液黏稠者,可每天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2 次(每次 15 分钟),雾化后半小时内暂不进食,避免呛咳。​
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要 “动静结合”。长期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缓慢,易形成血栓,严重时可能引发肺栓塞。家属应每天为患者进行下肢被动活动:从足趾开始,依次做踝关节屈伸、旋转,膝关节屈伸,髋关节内收外展,每个关节每个方向活动 10 次,每天 3 次。同时可使用医用弹力袜(选择二级压力,从脚踝到大腿根部),早晨起床后立即穿上,夜间睡觉时脱下。若发现患者下肢肿胀、皮肤温度升高,需及时就医检查,避免延误血栓治疗。​
基础功能训练:家庭场景中的 “神经重塑课”​
家庭康复的核心是将医院学到的训练方法融入日常生活,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巩固神经连接。家属无需掌握复杂的康复技术,只需学会几项基础功能训练,就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恢复效果。​
肢体功能训练应从 “维持关节活动度” 开始。对于瘫痪肢体,家属每天需进行 2 次被动关节活动训练:肩关节做前屈、后伸、外展动作(注意避免过度外展超过 90°,以防脱位);肘关节做屈伸、旋转运动;腕关节和手指关节做屈伸、对掌动作;下肢髋关节做屈伸、内收外展,膝关节屈伸,踝关节背屈、跖屈。每个动作需缓慢进行,在关节活动末端稍作停留(3-5 秒),以达到牵伸效果,但要避免引起患者明显疼痛。当患者出现主动活动能力后,可借助日常物品设计训练:如用患手抓握毛巾、核桃(从大到小),用患侧下肢踢枕头(从近到远)。​
吞咽功能训练适合脑卒中、脑干损伤等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。家属可先进行 “冰刺激”:用冰棉签轻轻擦拭患者的咽喉部、舌根,每次 10 秒,重复 5 次,每天 3 次,这种刺激能增强吞咽反射。进食时需注意体位(半坐位或坐位,头部稍前倾),食物选择稠厚流质(如米糊、藕粉)或软食(如蒸蛋、煮烂的面条),避免稀薄液体(如水、粥)引发呛咳。每口食物量从少量(约 5ml)开始,待患者完全咽下后再喂下一口,进食后清洁口腔,并保持坐位 30 分钟,防止食物反流。​
平衡与转移训练是患者走向独立的关键。家属可先训练患者从床上坐起:一手扶患者肩部,另一手托膝部,协助其缓慢坐起,待坐稳后(保持 30 秒无晃动)再放下双腿。能坐稳后练习从床到轮椅的转移:轮椅与床呈 45° 角固定,患者健手撑床,家属站在患侧,一手扶其腰部,另一手协助患侧下肢移动,指导患者身体前倾、重心转移,完成站立 - 转身 - 坐下的连贯动作。训练时需确保周围无障碍物,家属应站在患者患侧提供保护,而非直接用力提拉,以培养患者的自主平衡能力。​
心理支持:神经康复的 “隐形动力源”​
神经损伤患者常因功能障碍产生焦虑、抑郁、自卑等情绪,这些心理问题会抑制神经可塑性,削弱康复训练的效果。家属的心理支持技巧,能为患者注入 “隐形动力”,其作用不亚于任何康复器械。​
沟通技巧是心理支持的基础。家属应避免说 “你要加油”“别灰心” 等空泛鼓励,而是关注具体进步:“今天你自己翻身比昨天快了”“刚才抓握毛巾时手指张开更大了”。这种具体化的肯定能让患者感受到真实的进步,增强康复信心。当患者抱怨训练痛苦时,不要说 “这点苦算什么”,而是共情回应:“我知道练习很疼,咱们今天少做两次,但每次都尽量做好,好吗?” 这种理解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。​
创造 “成功体验” 对重建自信至关重要。家属可将康复目标分解为微小步骤: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,第一步目标是 “能用患手扶住碗”,达成后再设定 “用勺子舀起食物” 等更高目标。每个小目标的完成都能让患者获得成就感,这种积极体验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,增强神经重塑的动力。同时,家属可让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(如折叠餐巾纸、择菜),通过承担家庭角色提升自我价值感。​
处理 “情绪波动” 需有耐心。神经损伤患者可能因训练受挫而突然发脾气,或因功能恢复缓慢而沉默寡言。家属此时需保持冷静:当患者发脾气时,不要争辩或指责,可暂时离开让其平静,待情绪稳定后再沟通;当患者沉默时,可陪伴其做喜欢的事(如听音乐、看老照片),用非语言方式传递支持。若发现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、拒绝训练,需及时联系康复科医生或心理医生,必要时进行专业心理干预。​
家庭环境改造:为康复 “减负” 的细节工程​
合适的家庭环境能减少患者的功能障碍带来的不便,降低跌倒风险,同时让康复训练更易开展。家属只需进行简单改造,就能为患者创造安全、便利的康复空间。​
卧室改造聚焦 “安全转移”。床边应预留至少 80cm 的活动空间,方便轮椅进出;床高以患者坐在床边时双脚能平踩地面为宜,可在床脚安装护栏(高度 30-40cm),帮助患者自主翻身或坐起。若患者夜间需起床,可在床边放置感应灯,避免黑暗中摸索导致跌倒。​
卫生间改造的核心是 “无障碍”。马桶旁安装扶手(垂直扶手 + 水平扶手组合),高度约 70cm,方便患者起身时抓握;淋浴区铺设防滑垫,放置淋浴凳,安装可调节高度的手持花洒;洗脸台下方预留足够空间,便于轮椅伸入。这些改造能让患者更独立地完成洗漱、如厕等日常活动,减少对家属的依赖。​
客厅与通道需 “畅通无阻”。移除地毯、电线等障碍物,通道宽度保持在 80cm 以上;家具边角加装防撞条,避免患者碰撞受伤;常用物品(如水杯、遥控器)放在患者健侧伸手可及的高度(60-120cm),让患者能自主取用,增强生活掌控感。​
家庭康复的本质,是让神经损伤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重建生活能力。家属掌握的每一项护理技巧,都是患者康复之路上的 “铺路石”—— 正确的体位摆放预防了关节挛缩,规律的功能训练强化了神经连接,温暖的心理支持激活了大脑的可塑性潜力。当家属从 “不知所措” 到 “从容应对”,患者也会从 “被动接受” 转为 “主动参与”,这种积极的互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康复催化剂。神经康复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战斗,家庭的力量能让看似艰难的康复之路,变得充满希望与可能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