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尖周炎拖不得!长期忽视可能导致牙齿脱落?真相在这里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根尖周炎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口腔科 > 牙体牙髓科 > 根尖周炎 >> 正文

根尖周炎拖不得!长期忽视可能导致牙齿脱落?真相在这里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18 10:14:15 来源:医鉴网

“等忙完这阵子再去看牙”“只是偶尔痛,应该没大事”—— 很多人在面对牙齿问题时,总习惯用拖延来逃避。但对于根尖周炎来说,这种 “缓一缓” 的心态可能付出沉重代价。临床数据显示,约 30% 的牙齿脱落案例与未及时治疗的根尖周炎相关。长期忽视根尖周炎不仅会导致牙齿脱落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损害口腔及全身健康。​
从炎症到脱落:根尖周炎的 “破坏路径”​
根尖周炎的本质是牙根尖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炎症,其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破坏过程。当龋齿、牙外伤等因素导致牙髓感染后,细菌会通过根尖孔侵入根尖周组织,引发炎症反应。此时若不及时干预,炎症会像 “蛀虫” 一样持续侵蚀牙齿的支持系统。​
初期,炎症仅局限于根尖部的牙周膜,表现为轻微疼痛和咬合不适。随着病情进展,炎症渗出物会破坏牙槽骨,使牙根周围的骨质逐渐吸收。就像水土流失会导致树木倾倒,牙槽骨的流失会让牙齿失去稳固的 “土壤”,出现松动。当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 1/2 时,牙齿会明显松动,咀嚼功能严重受损。若此时仍不治疗,牙槽骨将持续萎缩,最终牙齿因失去支撑而脱落。​
临床中,不少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牙齿脱落仅间隔 6-12 个月。尤其是糖尿病患者、骨质疏松人群等,由于骨质修复能力较弱,牙齿脱落的速度会更快。​
牙齿脱落只是开始:长期忽视的连锁危害​
牙齿脱落绝非根尖周炎的终点,长期忽视还会引发更广泛的健康问题。脱落牙齿的间隙会导致邻牙向缺隙倾斜、对颌牙伸长,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,进而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,出现张口困难、关节弹响等症状。​
更危险的是,慢性根尖周炎形成的感染病灶可能成为 “定时炸弹”。细菌及其毒素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,增加心脏病、糖尿病、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病风险。研究表明,牙周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存在关联,严重的根尖周炎症甚至可能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。​
对于儿童来说,乳牙根尖周炎若长期不治疗,会影响下方恒牙胚的发育,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、牙釉质发育不全等问题,对终身口腔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。​
哪些信号提示 “必须立刻就医”?​
当出现以下症状时,说明根尖周炎已进展到需要紧急干预的阶段,若不及时治疗,牙齿脱落风险将大幅增加:​
牙齿松动度超过 Ⅱ 度(可明显晃动,且有水平方向移动)​
牙龈反复肿胀流脓,形成长期不愈的瘘管​
咬合时牙齿有 “错位感”,无法正常咀嚼​
面部出现反复肿胀,或伴有发热、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​
这些信号意味着炎症已严重破坏牙齿支持组织,或出现了感染扩散迹象。此时就医虽能控制病情,但已吸收的牙槽骨很难完全恢复,牙齿保留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。​
科学应对: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​
根尖周炎的治疗效果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。在炎症早期(根尖周膜充血阶段),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感染后,牙齿可恢复稳固,预后良好。此时治疗不仅能保留牙齿,还能避免牙槽骨进一步破坏。​
当牙槽骨出现轻度吸收(吸收量小于根长 1/3)时,根管治疗后需结合牙周治疗,通过牙周洁治、根面平整等手段清除牙周袋内的感染物,并配合骨引导再生技术促进牙槽骨修复。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,牙齿松动度会明显改善,可长期保留。​
若牙槽骨吸收严重(超过根长 1/2)且牙齿松动明显,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。此时需先通过根管治疗控制感染,观察 3-6 个月后评估牙齿保留价值。对于确实无法保留的牙齿,应及时拔除并进行种植或义齿修复,避免邻牙移位。​
值得注意的是,根管治疗后的牙齿由于失去牙髓营养供应,牙体组织会变脆,需做牙冠保护,防止咬硬物时折裂。​
预防大于治疗:守护牙齿的三道防线​
预防根尖周炎的关键在于阻断其发病路径:​
第一道防线是预防龋齿。每天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,配合牙线清洁牙缝,定期进行口腔检查,及时治疗浅龋,避免病变深入牙髓。​
第二道防线是及时处理牙髓问题。当出现冷热刺激痛、自发性疼痛等牙髓炎症状时,应在 48 小时内就医。早期牙髓炎通过根管治疗可有效避免发展为根尖周炎。​
第三道防线是定期牙周维护。每年进行 1-2 次洁牙,清除牙结石和菌斑,保持牙周健康。对于易患人群(如糖尿病患者、吸烟者),需每 3-6 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。​
牙齿脱落的悲剧往往始于对 “小疼痛” 的轻视。根尖周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,拖延时间越长,治疗难度越大,牙齿保留的希望越小。牢记 “早发现、早治疗” 的原则,才能守住牙齿健康的第一道防线,避免从 “小炎症” 拖成 “大脱落” 的遗憾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