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位脚”“阿拉贝斯克” 是什么?芭蕾基础术语一次讲清楚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芭蕾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健身 > 美体健身 > 芭蕾 >> 正文

“五位脚”“阿拉贝斯克” 是什么?芭蕾基础术语一次讲清楚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1 13:42:33 来源:医鉴网

关键字: 基础 术语 清楚

走进芭蕾舞教室,总能听到老师用夹杂着法语的指令指导动作:“五位脚站稳!”“阿拉贝斯克再延伸一点!” 这些看似晦涩的术语,实则是芭蕾艺术的 “通用语言”。从 1661 年法国皇家舞蹈院确立规范至今,数百个基础术语构建起芭蕾的动作体系,其中 “五位脚”(Pas de Cinq)和 “阿拉贝斯克”(Arabesque)堪称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元素。它们不仅是舞者入门的第一课,更藏着芭蕾美学的底层密码 —— 正如俄罗斯舞蹈家瓦岗诺娃所说:“完美的术语执行,是通往舞台魅力的唯一捷径。”​
五位脚:芭蕾的 “坐标系原点”​
在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中,五位脚被视作 “终极形态”,它的诞生标志着芭蕾从宫廷娱乐向专业艺术的转变。17 世纪,路易十四的舞蹈大师博尚(Beauchamp)在总结宫廷舞步时发现,将双脚完全交叉的站位能最大化展现腿部线条,于是确立了这一至今未变的规范:双脚脚跟相贴,脚尖外旋至 180 度,前腿脚尖对准后腿脚踝内侧,形成一个对称的 “V” 形。这个看似简单的站位,实则是对人体解剖学的精妙运用 —— 髋关节外旋肌群(如臀中肌)需持续发力,将股骨维持在外旋 60 度的位置,同时膝关节伸直但不锁死,脚踝保持自然弧度。​
五位脚的训练是芭蕾的 “筑基工程”。初学者往往需要 6-12 个月才能达到标准:双脚的间距误差不能超过 2 厘米,身体重心必须落在两脚之间的垂直线上,骨盆保持中立位(既不前倾也不后倾)。俄罗斯瓦岗诺娃舞蹈学院的教材中特别强调,五位脚的核心是 “动态稳定”—— 即使在做蹲(Plie)动作时,脚跟也不能离地,膝盖必须严格对准脚尖方向。这种训练能激活腿部深层的旋转肌群,为更复杂的跳跃和转体动作奠定基础。在《天鹅湖》的群鹅舞中,24 位舞者始终保持五位脚的移动,通过整齐划一的脚位变化,营造出天鹅在湖面滑行的视觉效果,这正是五位脚 “秩序之美” 的极致体现。​
五个基本脚位构成了芭蕾的 “动作坐标系”:一位脚(双脚平行站立)是起点,二位脚(双脚分开与肩同宽)是过渡,三位脚(一脚跟贴另一脚脚心)是衔接,四位脚(前后脚间距一脚长)是准备,五位脚则是所有动作的终点与起点。这种严谨的逻辑体系,让芭蕾成为唯一能通过脚位变化精准记录动作的舞蹈形式,就像乐谱之于音乐,每个脚位都是构成 “舞蹈句子” 的基本音符。​
阿拉贝斯克:对抗重力的 “黄金线条”​
如果说五位脚是芭蕾的 “地面根基”,那么阿拉贝斯克就是 “空中诗篇”。这个源自阿拉伯语 “阿拉伯风格图案” 的术语,原指摩尔人建筑中藤蔓缠绕的装饰纹样,19 世纪浪漫主义芭蕾将其转化为标志性动作:单腿支撑,另一腿向后伸直抬起,双臂成对称弧线,上半身略前倾,形成一个舒展的 “倒三角”。根据后腿抬起的高度,阿拉贝斯克可分为四种基本形态:第一阿拉贝斯克(后腿抬至 45 度)、第二(90 度)、第三(120 度)和第四(180 度),其中第三阿拉贝斯克因能最大化展现身体曲线,成为《天鹅湖》《吉赛尔》等经典剧目的标配动作。​
完成完美的阿拉贝斯克需要调动全身肌肉形成 “力学链条”。支撑腿的股四头肌需保持等长收缩以稳定膝关节,臀大肌和腘绳肌协同发力将后腿抬至指定高度,核心肌群像钢索般绷紧以防止骨盆倾斜,而手臂的 “呼吸感”(即细微的起伏)则赋予动作生命力。生物力学研究显示,舞者在完成阿拉贝斯克时,支撑腿的地面反作用力可达体重的 1.3 倍,而背部肌肉的张力相当于背负 10 公斤重物。俄罗斯舞蹈教育家乌兰诺娃曾要求学生在镜子前练习:“从指尖到足尖要形成一条不间断的直线,仿佛被无形的线牵引着。”​
阿拉贝斯克的美学密码在于 “动态平衡”。1832 年《仙女》首演时,玛丽・塔里奥尼通过将后腿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,配合前倾的上半身,创造出 “摆脱地心引力” 的视觉效果,这一突破直接推动了足尖技术的发展。在现代芭蕾中,编舞家们不断拓展其边界:巴兰钦在《阿波罗》中让舞者单手支撑地面完成阿拉贝斯克,用身体构成三角形;威廉・福赛斯则在《多少悬在半空中》中打破对称,让手臂与腿部形成不规则的几何关系,展现当代人的失衡感。​
核心术语网络:构建芭蕾的 “语法规则”​
除了五位脚和阿拉贝斯克,芭蕾术语体系还包含丰富的 “动作词汇”,它们按功能可分为三大类:​
足部动作构成了芭蕾的 “步伐系统”。其中 “普利埃”(Plie,蹲)是所有跳跃的基础,要求在保持脊柱直立的前提下,膝关节沿脚尖方向弯曲,脚跟始终贴地;“巴特芒”(Battement,击打)则通过腿部的屈伸、摆动训练控制力,如 “巴特芒汤迪”(Battement Tendu,擦地)要求脚面绷紧,像刀片般划过地面,脚尖最远点需超过骨盆投影线。这些动作看似简单,实则是培养 “足尖意识” 的关键 —— 专业舞者能通过脚趾的细微动作,在 0.1 秒内调整重心位置。​
躯干与手臂动作塑造了芭蕾的 “表情系统”。“波德布拉”(Port de Bras,手臂运动)规定了手臂的七个基本位置,从一位(双臂自然下垂)到七位(举过头顶),每个位置都需保持肩部下沉、肘部微屈,仿佛怀抱一个无形的球体。“阿迪若”(Adagio,慢板)则是将这些动作串联的组合,强调动作的流畅性和衔接的无痕性,在《睡美人》的玫瑰慢板中,公主的每一次手臂转动都精准对应音乐的旋律线,展现出 “以体代声” 的叙事能力。​
旋转与跳跃构成了芭蕾的 “高潮系统”。“皮鲁埃特”(Pirouette,旋转)以五位脚为起点,通过快速屈膝、推地、立半脚尖完成 360 度旋转,优秀舞者能在单足尖上完成 10 圈以上的连续旋转;“格朗热泰”(Grand Jeté,大跳)则要求从五位脚起跳,在空中形成阿拉贝斯克姿态,落地时无声且精准回到五位脚,其腾空高度可达舞者身高的 1/3。这些高难度动作都是基础术语的组合应用 —— 旋转的核心是五位脚的稳定发力,跳跃的美感则依赖阿拉贝斯克的空中姿态控制。​
术语背后的文化基因:从宫廷礼仪到艺术语言​
芭蕾术语的法语特质,藏着一段文化传播史。17 世纪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芭蕾中心后,路易十四下令以法语规范所有动作名称,这种 “语言霸权” 随着芭蕾的全球传播被保留至今。但术语的内涵却在不断演变:“阿拉贝斯克” 从阿拉伯装饰变为浪漫主义符号,“五位脚” 从贵族礼仪动作升华为抽象的美学载体。现代芭蕾虽打破了许多传统规范,但核心术语仍被保留,因为它们是舞者与观众之间的 “契约”—— 看到阿拉贝斯克,便知舞者在表达向往或哀愁;看到五位脚的移动,便感知到秩序与和谐。​
对普通观众而言,了解这些术语能打开欣赏芭蕾的新维度。当《天鹅湖》中奥洁塔做出阿拉贝斯克时,我们能读懂那是她对自由的渴望;当《胡桃夹子》的小天鹅们用五位脚完成 “四小天鹅舞” 时,我们能体会到整齐划一的童趣。正如舞蹈评论家约翰・马丁所说:“芭蕾术语是观众的导航图,它让看似神秘的舞台动作变得可理解、可感知。”​
从五位脚的精准站位到阿拉贝斯克的舒展线条,这些凝结着数百年智慧的术语,既是芭蕾技术的基石,也是美学的标尺。它们像一个个精准的音符,在舞者的演绎下谱写出动人的乐章。当我们下次走进剧院,或许能在术语的指引下,更深刻地触摸到芭蕾艺术的脉搏 —— 那是身体对完美的永恒追求,也是人类用规范创造自由的伟大尝试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