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经不是 “小题大做”:可能隐藏这些妇科疾病,别再硬扛了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6 14:28:04 来源:医鉴网
“每个月那几天,腰像被锯子割,肚子像装了个搅拌器,疼得直冒冷汗……” 这样的场景,对许多女性来说并不陌生。在传统观念里,痛经似乎是 “正常现象”,是女性必须承受的 “生理考验”,不少人选择硬扛,甚至有人认为 “结婚生子后自然会好”。然而,医学研究早已证实,严重的痛经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,背后或许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妇科疾病。
痛经分两种,性质大不同
医学上,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。原发性痛经多见于年轻女性,通常在月经初潮后 1-2 年内出现,主要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。这种激素会导致子宫强烈收缩、缺血缺氧,引发痉挛性疼痛,有时还会伴随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此类痛经虽会带来不适,但一般不会影响生殖健康,随着年龄增长或生育后,症状可能逐渐缓解。
继发性痛经则截然不同,它多在月经初潮数年后出现,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。这种疼痛往往越来越严重,还可能出现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、性交疼痛等伴随症状。如果把原发性痛经比作 “生理性的小麻烦”,那么继发性痛经就是 “病理性的信号灯”,必须引起高度警惕。
这些妇科疾病,常伪装成 “痛经”
子宫内膜异位症:盆腔里的 “异位入侵者”
这是导致继发性痛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。正常情况下,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内,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内膜组织会 “跑” 到卵巢、盆腔腹膜、子宫肌层等部位。这些 “异位内膜” 会像正常内膜一样随月经周期出血,但血液无法排出体外,只能在局部积聚,引发炎症和粘连,形成囊肿(如卵巢巧克力囊肿)。
患者的疼痛往往具有 “进行性加重” 的特点 —— 起初只是经期轻微不适,后来发展为经前数天就开始疼痛,经期疼痛加剧,甚至经期结束后仍有疼痛。此外,还可能伴随不孕、性交疼痛等症状。
子宫腺肌症:子宫里的 “弥漫性病变”
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,多发生于 30-50 岁的经产妇。由于侵入肌层的内膜组织也会随月经周期出血,导致子宫肌层纤维组织增生,子宫均匀性增大,从而引发疼痛。
这类患者的痛经通常较为剧烈,呈进行性加重,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正中,有时还会放射至腰骶部和肛门周围。同时,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等症状,严重者可导致贫血。
盆腔炎:盆腔里的 “感染性炎症”
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,包括子宫内膜炎、输卵管炎、输卵管卵巢脓肿等。炎症刺激会导致盆腔充血、水肿,月经期间盆腔充血加重,从而引发或加重痛经。
由盆腔炎引起的痛经,疼痛多为持续性,可在经期前后或经期加重,还可能伴有发热、白带增多、异味等症状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可能会导致输卵管粘连、堵塞,进而引发不孕或异位妊娠。
子宫肌瘤:子宫里的 “良性肿瘤”
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,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。当肌瘤较大或生长在黏膜下时,会影响子宫的收缩,导致经血排出不畅,子宫为了排出经血会加强收缩,从而引发痛经。
此类患者的痛经多伴有月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、腹部包块等症状。如果肌瘤压迫膀胱或直肠,还可能出现尿频、尿急、便秘等症状。
别再硬扛,科学应对是关键
当出现痛经时,很多女性会选择喝热水、敷热水袋、吃止痛药等方式缓解,但这些方法只能治标,不能治本。尤其是对于继发性痛经,只有找到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因此,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应及时就医:
痛经症状逐渐加重,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;
痛经伴随月经量明显增多或减少、经期延长或缩短;
痛经伴随发热、白带异常、性交疼痛等症状;
育龄期女性痛经伴随不孕。
就医后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、病史,结合妇科检查、B 超、腹腔镜等检查,明确病因,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例如,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可采用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等方法;盆腔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;子宫肌瘤则根据肌瘤的大小、位置、症状等因素,选择观察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。
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,女性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预防和缓解痛经:
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避免熬夜、过度劳累,注意保暖,尤其是腹部和腰部的保暖;
合理饮食,少吃辛辣、生冷、刺激性食物,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;
适当运动,如散步、瑜伽等,有助于促进盆腔血液循环,缓解痛经症状;
保持良好的心态,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,因为情绪因素也可能加重痛经。
总之,痛经不是 “小题大做”,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。女性朋友们要重视痛经,不要硬扛,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,科学治疗,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