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黄疸、脐带护理… 这些关键知识你必须掌握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新生儿呵护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育儿 > 新生儿 > 新生儿呵护 >> 正文

新生儿黄疸、脐带护理… 这些关键知识你必须掌握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9 09:29:59 来源:医鉴网

新生宝宝的护理中,总有一些知识点让新手爸妈格外紧张:黄疸数值高了怎么办?脐带出血是否正常?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,实则关乎宝宝的健康根基。本文将聚焦新生儿黄疸和脐带护理两大核心议题,用科学视角拆解护理要点,帮你避开认知误区,建立正确的护理逻辑。​
新生儿黄疸:从生理到病理的鉴别与应对​
几乎每个新生儿都会经历黄疸期,但并非所有黄疸都 “无需担忧”。生理性黄疸是宝宝出生后必然经历的代谢过程:胎儿在母体内处于低氧环境,红细胞数量较多;出生后自主呼吸建立,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,产生大量胆红素。由于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尚未成熟,胆红素无法及时排出,就会出现皮肤和眼白发黄的现象。这种黄疸通常在出生后 2-3 天出现,先从面部开始,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,7-10 天自然消退,早产儿可能持续至 2-4 周,宝宝吃奶、睡眠均不受影响。​
病理性黄疸则需要紧急干预。它的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 “早、快、重、长”:出生 24 小时内即出现黄疸;每日胆红素上升超过 5mg/dl;黄疸程度重(手足心均发黄);消退时间延迟(足月儿超过 2 周,早产儿超过 4 周),或消退后再次出现。引发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复杂,可能是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病、感染、胆道闭锁等。其中,胆红素值过高可能透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,留下听力障碍、智力低下等后遗症,因此必须及时就医。​
家庭护理中,黄疸监测可采用 “肉眼观察 + 仪器检测” 结合的方式。自然光下观察宝宝皮肤黄染范围:仅面部为轻度,蔓延至躯干为中度,波及四肢为重度。出院前医院会检测胆红素值,回家后若发现黄疸加重,可到社区医院使用经皮黄疸仪复查,无需频繁抽血。促进黄疸消退的科学方法包括:保证奶量(每天哺乳 8-12 次,促进排便排尿)、适度晒太阳(每天上午 10 点前,暴露四肢和面部,每次 10-15 分钟,避免阳光直射眼睛)。但需注意,晒太阳仅能辅助退黄,无法替代医疗干预,若胆红素值超过干预标准,需遵医嘱进行蓝光治疗。​
脐带护理:从脱落到愈合的全程守护​
脐带是连接胎儿与母体的生命纽带,出生后被结扎剪断,留下的残端是新生儿最脆弱的部位之一。正常的脐带脱落过程通常持续 1-2 周:最初几天残端呈白色或灰白色,带有少量黏液;随后逐渐干燥变黑,根部与腹壁分离,最终自然脱落,形成脐窝。整个过程中,家长的护理操作直接影响愈合质量,过度清洁和疏于护理都会增加感染风险。​
正确的清洁方式需遵循 “由内向外、螺旋擦拭” 原则。每天用碘伏棉签(而非酒精,刺激性更小)从脐带根部开始,螺旋式向外擦拭残端和周围皮肤,每个棉签只用一次,避免重复污染。清洁后无需包扎,保持脐带暴露在空气中更利于干燥。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脐贴保护,洗完后立即取下并擦干水分。更换纸尿裤时,要将纸尿裤上缘向下折叠,避免摩擦脐带残端,减少出血和感染风险。​
需要警惕的异常信号包括:脐带周围皮肤红肿发热;残端有脓性分泌物,伴有恶臭味;持续出血(超过 24 小时仍未止住);脱落延迟超过 3 周。这些情况可能提示脐炎,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,需立即就医处理。值得注意的是,脐带脱落初期,脐窝可能有少量清亮分泌物或轻微渗血,这是愈合过程的正常表现,用碘伏消毒后保持干燥即可,无需过度紧张。​
护理中的常见误区与科学原则​
在黄疸和脐带护理中,新手爸妈常陷入认知陷阱。比如认为 “黄疸宝宝要停母乳”,实际上母乳性黄疸(通常在出生后 1 周出现,2 周左右达高峰)无需停母乳,减少哺乳次数反而会降低肠道蠕动,加重黄疸;正确做法是增加哺乳频率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暂停母乳 1-2 天,期间用吸奶器维持奶量。​
关于脐带护理,“用紫药水或龙胆紫涂抹” 是过时且错误的做法,这类药物会使脐带残端结痂过快,掩盖下方的感染,增加深层炎症风险。还有家长担心触碰脐带会疼,实际上残端没有神经分布,轻柔清洁不会让宝宝感到疼痛,反而能预防感染。​
无论是黄疸监测还是脐带护理,核心原则都是 “观察为主,干预为辅”:既要警惕异常信号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;又要避免过度干预,给宝宝的身体自然恢复留出空间。新手爸妈可以准备一本护理日记,记录黄疸范围变化、脐带状态、吃奶和排便情况,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宝宝的健康状况。​
新生儿护理就像在精细操作一件易碎品,需要知识储备,更需要耐心观察。当你能从容分辨黄疸的轻重,熟练完成脐带清洁,那些曾经的焦虑就会转化为育儿的信心。记住,科学护理不是追求 “零风险”,而是在了解风险的基础上,做出最适合宝宝的选择 —— 这正是新手爸妈成长的必经之路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