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PV 与子宫颈健康:疫苗接种 + 定期筛查,筑牢防癌第一道防线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1 11:24:26 来源:医鉴网
子宫颈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病变乃至宫颈癌的主要元凶。近年来,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高不下,且呈年轻化趋势。想要守护子宫颈健康,远离宫颈癌威胁,HPV 疫苗接种与定期筛查缺一不可,二者共同构成了防癌的第一道坚实防线。
HPV 与子宫颈疾病:不可忽视的因果关联
HPV 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病毒,目前已发现的亚型超过 200 种,其中约 40 种与生殖道感染相关。根据其致癌性,HPV 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。高危型 HPV 如 HPV16、18、31、33 等,与子宫颈癌、阴道癌、外阴癌等恶性肿瘤密切相关,其中 HPV16 和 18 型导致了全球约 70% 的宫颈癌病例;低危型 HPV 如 HPV6、11 等,虽然致癌性较低,但可能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,影响生活质量。
HPV 感染后,大多数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在 1-2 年内将病毒清除,不会引发明显病变。但如果持续感染高危型 HPV,病毒的 DNA 会整合到人体细胞的基因组中,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。从宫颈上皮内瘤变(即癌前病变)到发展为宫颈癌,这个过程通常需要 5-10 年甚至更长时间。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,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干预,就能有效阻止宫颈癌的发生。
值得注意的是,HPV 感染极为普遍,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,但并非唯一途径,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。有性生活的女性,一生中感染 HPV 的概率高达 80%-90%,但多数人并无明显症状,容易忽视病毒的存在,直到出现宫颈病变症状时才就医,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疫苗接种:主动预防 HPV 感染的有力武器
HPV 疫苗的出现,为预防 HPV 感染和宫颈癌提供了主动有效的手段。疫苗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,当 HPV 入侵时,抗体能迅速发挥作用,中和病毒,阻止其感染细胞,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和相关疾病的发生率。
目前市面上的 HPV 疫苗主要有二价、四价和九价三种类型。二价疫苗可预防 HPV16 和 18 型感染,这两种亚型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元凶;四价疫苗在二价疫苗的基础上,增加了对 HPV6 和 11 型的预防,能同时降低生殖器疣的发病风险;九价疫苗则覆盖了 HPV6、11、16、18、31、33、45、52、58 型,预防范围更广,能预防约 90% 的 HPV 相关宫颈癌和生殖器疣。
HPV 疫苗的最佳接种年龄为 9-14 岁,此时女性大多尚未有性生活,接种后能获得最佳的保护效果。但即使有了性生活,接种疫苗仍然有意义,因为可能尚未感染过疫苗所覆盖的 HPV 亚型。疫苗通常需要分 3 次接种,不同类型的疫苗接种时间间隔略有差异,完成全程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。
需要明确的是,HPV 疫苗不能预防所有亚型的 HPV 感染,已接种疫苗的女性仍有感染其他高危型 HPV 的可能,因此疫苗接种不能替代后续的定期筛查。此外,疫苗对已经发生的 HPV 感染和宫颈病变没有治疗作用,所以越早接种,保护效果越好。
定期筛查:及时发现病变的关键手段
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,能在癌前病变阶段或癌症早期发现异常,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。筛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高危型 HPV 感染和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变化,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(如巴氏涂片、TCT 检查)和 HPV 检测。
宫颈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,观察细胞形态是否异常,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癌细胞。TCT 检查是目前较先进的细胞学检查方法,准确性更高。HPV 检测则是直接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型 HPV 感染,能更早发现感染风险。
筛查的频率应根据年龄和风险因素而定。一般来说,21-29 岁的女性,每 3 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;30-65 岁的女性,可每 5 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 HPV 检测,或每 3 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;65 岁以上的女性,若过去 10 年筛查结果均为阴性,且无癌前病变病史,可停止筛查。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女性,如 HIV 感染、免疫功能低下、有宫颈癌家族史等,应在医生指导下增加筛查频率。
如果筛查结果异常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进一步检查,如阴道镜检查、宫颈组织活检等,以明确诊断。一旦确诊为癌前病变,通过宫颈锥切术等治疗方法,可有效阻止病变进展为宫颈癌;即使确诊为早期宫颈癌,通过手术、放疗等综合治疗,治愈率也能达到 90% 以上。
HPV 疫苗接种为子宫颈健康筑起了第一道防线,定期筛查则是第二道防线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女性朋友们应提高对 HPV 和宫颈癌的认识,尽早接种合适的 HPV 疫苗,同时坚持定期筛查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,守护好自己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