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涂防晒,选对不选贵的小技巧-医鉴网

医鉴网

护肤课堂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美容 > 护肤 > 护肤课堂 >> 正文

夏天涂防晒,选对不选贵的小技巧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28 17:42:48 来源:医谷云

关键字: 技巧 夏天

  夏天紫外线强度是其他季节的 2-3 倍,稍不注意就可能晒黑、晒伤,甚至加速皮肤老化。但面对货架上动辄几百元的防晒霜,很多人会纠结:贵的一定好吗?其实,选防晒的关键不是价格,而是看参数、场景和肤质。掌握这几个小技巧,几十元的平价防晒也能达到理想效果。

  先看懂这两个参数,避免盲目跟风

  买防晒时,瓶身上的 “SPF” 和 “PA” 是核心指标,直接决定防晒能力,看懂它们能帮你避开 80% 的无效防晒。

  SPF:抵御中波紫外线(UVB),防晒伤

  SPF 值代表防晒伤的时间倍数。皮肤在阳光下不涂防晒时,20 分钟左右可能出现红斑(晒伤),涂 SPF30 的防晒后,理论上能延长 30 倍时间(20×30=600 分钟,即 10 小时)。但实际使用中,出汗、擦拭会降低防护效果,所以:

  日常通勤(上下班路上接触阳光)选 SPF30 即可,足够应对短时间日晒;

  户外游玩、海边度假选 SPF50+,防护时间更长,适合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场景。

  PA:抵御长波紫外线(UVA),防老化

  PA 值用 “+” 表示,“+” 越多,抵御 UVA 的能力越强(UVA 能穿透玻璃,直达皮肤真皮层,导致晒黑、长斑、皱纹)。

  PA+:轻度防护,适合室内工作(窗边有阳光);

  PA++:中度防护,适合日常逛街、短途出行;

  PA+++ 及以上:高强度防护,适合高原、海边等紫外线强烈的环境。

  小贴士:夏天无论室内外,都建议选 “SPF30+、PA+++” 及以上的防晒,兼顾防晒伤和防老化。

  按场景选防晒,避免 “功能过剩” 或 “防护不足”

  不同场景下的紫外线强度和活动状态不同,选对防晒类型能让防护更高效,还能避免浪费。

  日常通勤:轻薄透气是关键

  上下班路上(步行、骑车)、办公室窗边工作,紫外线强度中等,且容易出汗、出油,适合选:

  类型:乳状、啫喱状防晒(如 “水感防晒乳”“清爽防晒啫喱”),质地轻薄,涂后不闷痘,后续化妆也不容易搓泥;

  成分:含 “乙醇”(酒精)的防晒会更清爽(适合油皮),但敏感肌建议选无酒精配方(成分表中无 “乙醇” 字样);

  价格参考:百元内的平价防晒(如曼秀雷敦、妮维雅)完全能满足需求,不必追求大牌。

  户外暴晒:防水防汗是核心

  爬山、军训、海边游泳时,出汗多、可能接触水,普通防晒容易被冲掉,必须选:

  类型:标注 “防水防汗” 的物理防晒或物化结合防晒(瓶身会注明 “Water Resistant” 或 “Very Water Resistant”),防水款能在水中保持 80 分钟防护力,适合游泳时用;

  使用技巧:出门前 30 分钟涂,让防晒成膜;每 2 小时补涂一次(出汗多或游泳后需立即补涂);

  平价替代:国产品牌如薇诺娜、玉泽的户外防晒,价格 50-80 元,防水防汗效果不输进口大牌。

  敏感肌 / 痘痘肌:温和无刺激是前提

  这类肤质的皮肤屏障较脆弱,容易因防晒中的酒精、香精过敏,或因厚重防晒闷痘,建议选:

  类型:物理防晒(成分含 “氧化锌”“二氧化钛”),通过反射紫外线发挥作用,温和不刺激;

  标识:瓶身标注 “敏感肌适用”“医用防晒”“无香精”“无防腐剂” 的产品,安全性更高;

  注意:物理防晒可能有点泛白,选 “微粒子氧化锌” 配方的产品(如 “纳米级物理防晒”),涂后肤色更自然。

  3 个省钱小技巧,平价防晒也能用好

  贵的防晒不一定适合你,掌握这些方法,平价防晒的效果能翻倍。

  足量使用,别心疼 “用量”

  防晒的防护效果和用量直接相关,每次至少要用 “一元硬币大小”(约 0.8-1ml),全脸均匀涂抹(包括额头、鼻尖、下巴这些易晒部位,别漏涂耳后、脖子)。很多人觉得 “平价防晒用量多心疼”,但其实:

  50ml 的平价防晒(50 元),按每次 1ml 算,能涂 50 次,平均每次 1 元,比买 200 元的贵妇防晒(同样 50ml)更划算;

  用量不足相当于 “白涂”,反而浪费钱,还可能晒黑晒伤。

  搭配 “硬防晒”,减少防晒用量

  夏天穿长袖衬衫、戴宽檐帽、撑黑胶伞(UPF50+),能阻挡 70% 以上的紫外线,此时防晒选 SPF30 + 即可,不必追求高倍防晒,既省钱又减轻皮肤负担。比如:

  骑车时戴防晒面罩,脖子和脸颊的防晒用量可减半;

  海边游玩时穿防晒衣,四肢的防晒选普通款即可,重点涂抹脸、脖子等暴露部位。

  活动前补涂,延长防护时间

  出汗、游泳、用纸巾擦脸后,防晒效果会下降,此时补涂不必用贵的防晒,随身携带平价防晒喷雾(如 60 元左右的 “清爽防晒喷雾”),距离面部 15-20 厘米喷一下,轻拍吸收,方便又高效(注意:喷雾不能直接喷脸,需先喷在手心,再涂抹均匀,避免吸入)。

  避开这些误区,防晒效果不打折

  选对了防晒,用错了方法也会白费功夫,这几个常见错误一定要避免:

  误区 1:只涂脸,忽略其他部位

  夏天穿短裤、短裙时,小腿、脚背暴露在外,这些部位的皮肤薄,更容易晒黑长斑。建议:

  全身防晒选大容量的身体防晒乳(如 100ml 装,30-50 元),性价比高;

  脚背、脚踝、耳后这些细节部位,用棉签蘸防晒仔细涂抹。

  误区 2:早上涂一次,全天不补涂

  即使是防水防汗的防晒,在夏天出汗多的情况下,2-3 小时防护力就会下降。正确补涂时间:

  户外每 2 小时补一次;

  室内靠窗工作,下午 3 点左右补一次(UVA 能穿透玻璃,持续损伤皮肤)。

  误区 3:觉得 “涂了防晒就不会晒黑”

  防晒的作用是 “减少紫外线伤害”,不是 “完全隔绝”。如果长时间暴晒,即使涂了防晒,也可能轻微晒黑(这是皮肤的自我保护机制)。晒黑后不要急着用美白产品,先做好保湿和修复(如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乳),避免皮肤屏障受损。

  夏天选防晒,记住 “参数够、场景对、用量足” 这三个原则,不管是平价还是贵价,都能达到理想的防护效果。与其花大价钱买不适合的防晒,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 —— 根据自己的活动场景和肤质挑选,再搭配硬防晒,既能省钱,又能让皮肤在夏天保持健康状态。毕竟,不晒黑、不晒伤,才是防晒的终极目标。

本文来源:医谷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