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蚊虫肆虐,除了防叮咬,这些健康隐患更要警惕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7 13:51:34 来源:医鉴网
夏夜的晚风里,蚊虫的嗡嗡声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。大多数人只在意蚊虫叮咬后的瘙痒,但这些看似微小的生物,实则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。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因蚊虫传播的疾病导致超过 70 万人死亡,远超其他动物造成的伤亡。夏季蚊虫活动进入高峰期,除了做好防叮咬措施,更要警惕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。
一、蚊虫叮咬:不止瘙痒那么简单
蚊虫叮咬时注入的唾液中含有抗凝物质和过敏原,会引发局部免疫反应,表现为红肿、瘙痒。但更危险的是,蚊子、蜱虫等吸血昆虫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,引发传染病。
蚊子是最常见的 “疾病载体”。按蚊可传播疟疾,库蚊能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,伊蚊则是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病的传播媒介。这些疾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发,症状包括高热、头痛、呕吐等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。
蜱虫的危害常被忽视。它们多栖息在草丛、树林中,叮咬后会附着在皮肤上吸食血液,同时传播森林脑炎、莱姆病等。莱姆病初期表现为皮肤出现环形红斑,后期可损害神经系统、关节和心脏。
恙虫体型微小,常叮咬人体隐蔽部位(如腋窝、腹股沟)。被叮咬后可能感染恙虫病,表现为高热、焦痂、淋巴结肿大,若不及时治疗,死亡率可达 10%。
二、全方位防蚊:从环境到个人的立体防护
预防蚊虫叮咬是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,需从环境治理和个人防护两方面入手:
环境改造能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。每周清理家中积水,包括花盆托盘、空调接水盘、废旧轮胎等,这些都是蚊子幼虫的 “温床”。庭院中的杂草要及时清除,保持通风干燥。使用纱窗、纱门阻隔蚊虫进入室内,傍晚关闭门窗可减少蚊子飞入。
物理防护安全有效。外出时尽量穿长袖上衣和长裤,选择浅色衣物(蚊虫对深色更敏感)。在袖口、裤脚处喷洒驱蚊剂,或佩戴含驱蚊酯(IR3535)、避蚊胺(DEET)的驱蚊手环。婴儿推车可加装防蚊网,避免使用成人驱蚊产品直接涂抹在婴幼儿皮肤上。
化学驱蚊需科学使用。室内可使用电蚊香液(含氯氟醚菊酯),睡前半小时开启,保持房间通风。户外可涂抹 10%-30% 的避蚊胺溶液,作用时间可达 4-6 小时。注意避开眼、口、鼻等黏膜部位,使用后及时洗手。孕妇和儿童建议选择浓度低于 10% 的避蚊胺产品。
三、叮咬后处理:错误做法可能加重风险
被蚊虫叮咬后,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引发感染或加重症状,需掌握科学应对方法:
止痒避免抓挠。可用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,中和蚊虫唾液中的酸性物质。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含薄荷脑的清凉油,能有效缓解瘙痒。若瘙痒难忍,可口服抗组胺药物(如氯雷他定),但需遵医嘱使用。
蜱虫叮咬处理有讲究。发现蜱虫附着时,切勿直接拉扯或用酒精、烟头等刺激它,以免其将口器留在皮肤内。应使用细镊子紧紧夹住蜱虫头部(贴近皮肤处),垂直向上缓慢拔出,然后用碘伏消毒伤口。若口器残留或出现发热等症状,需立即就医。
警惕异常症状。被蚊虫叮咬后,若出现持续高热(超过 38.5℃)、皮疹扩散、关节疼痛、意识模糊等症状,可能是感染传染病的信号,需及时到医院就诊,并告知医生蚊虫叮咬史,以便尽早诊断治疗。
四、特殊场景防护:户外与旅行的额外注意
不同场景下的蚊虫防护重点不同,尤其在户外和旅行时需加强措施:
户外活动(如露营、徒步)时,尽量避开蚊虫活跃的黎明和黄昏时段。在帐篷周围喷洒驱蚊虫喷雾,睡觉时使用蚊帐。随身携带急救包,包含镊子、碘伏、抗组胺药等,以备不时之需。
外出旅行前,了解目的地的传染病流行情况。前往疟疾、登革热高发地区,需提前咨询医生,必要时接种疫苗或服用预防药物。旅行中避免前往杂草丛生的区域,住宿选择有空调或完善防蚊设施的酒店。
农村及郊区居民要特别注意牲畜棚附近的蚊虫防控。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,使用蚊帐保护老人和儿童。饲养宠物时,要定期为其驱虫,避免宠物携带蜱虫等寄生虫。
夏季蚊虫防控是一场持久战,既需要做好日常防护,也需要警惕叮咬后的异常反应。记住,蚊虫传播的疾病往往有潜伏期,即使叮咬后当时无症状,也不能掉以轻心。通过科学防蚊、正确处理叮咬伤口、及时就医,就能最大限度降低健康风险。让我们在做好防护的同时,也积极参与环境整治,共同营造一个少蚊虫、更安全的夏日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