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养生别盲目!中医推荐的 6 个保健妙招,简单实用效果好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秋季保健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保健 > 四季保健 > 秋季保健 >> 正文

秋季养生别盲目!中医推荐的 6 个保健妙招,简单实用效果好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7 14:11:53 来源:医鉴网

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《黄帝内经》中这段文字,道出了秋季养生的核心 —— 顺应 “收敛” 之道。秋季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若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进补或作息失序,反而会损伤正气。中医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中,藏着 6 个简单实用的秋季保健妙招,帮你安然度秋。​
一、“朝喝盐水,晚喝蜜”:润燥从日常饮水开始​
秋季 “燥邪当令”,易伤肺津,导致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结。中医认为 “燥者润之”,而饮水的时机和搭配大有讲究。​
清晨空腹喝一杯淡盐水(约 500ml,加少许食盐),能刺激胃肠蠕动,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,同时补充夜间流失的电解质。盐水味咸入肾,可帮助收敛肾气,顺应秋季 “藏” 的特性。​
睡前 1 小时喝一杯温蜂蜜水(蜂蜜需用 40℃以下温水冲泡),则能润肺生津。蜂蜜味甘性平,入肺、脾、大肠经,既能滋养肺阴缓解干咳,又能润滑肠道改善排便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蜂蜜 “和营卫,润脏腑,通三焦,调脾胃”,尤其适合秋季阴虚体质者。​
需注意:高血压人群应减少盐水用量,改用温水;痰湿体质(舌苔厚腻、易腹胀)者不宜过量饮用蜂蜜水。​
二、“揉按迎香,鼻通肺安”:护好呼吸道第一道防线​
秋季鼻炎、感冒频发,多因鼻黏膜被燥邪损伤,防御功能下降。中医认为 “肺开窍于鼻”,护鼻即护肺,每天按揉迎香穴能增强鼻黏膜抵抗力。​
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,鼻唇沟中。用双手食指指腹顺时针轻揉 50 次,再逆时针揉 50 次,以局部酸胀感为宜。此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,按揉可通利鼻窍、疏风解表,预防秋季风寒感冒和过敏性鼻炎。​
配合 “鼻部熏蒸法” 效果更佳:取金银花、薄荷、白芷各 5g,用沸水冲泡后趁热熏蒸鼻部(距离约 20cm,避免烫伤),每次 5 分钟。中药的芳香之气能温润鼻黏膜,驱散燥邪与寒气。​
三、“秋季灸关元,冬来少生病”:温阳固本防秋寒​
秋季昼夜温差大,若阳气不足,易被 “寒邪” 侵袭,出现手脚冰凉、腹泻等问题。中医推荐秋季艾灸关元穴,能温补元气、固护脾胃。​
关元穴位于肚脐下 3 寸(约四指宽),是 “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”。每周艾灸 2-3 次,每次 15 分钟: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 3-5cm 处,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宜。艾灸时可搭配生姜片(切薄片贴于穴位上),增强温阳散寒之力。​
脾胃虚弱者可加灸中脘穴(肚脐上 4 寸),肾阳虚者加灸命门穴(后腰正对肚脐处)。艾灸后喝一杯温水,避免受凉,能更好地巩固阳气。​
四、“梨煮川贝,润秋燥止干咳”:食疗方解肺燥之苦​
秋季干咳无痰、咽喉痒痛,多为 “肺燥” 所致。中医食疗中,川贝炖雪梨是经典润燥方,比单纯吃梨或喝止咳药更贴合秋季病机。​
做法:取雪梨 1 个(洗净后去核,连皮切块),川贝母 5g(研成细末),冰糖 10g。将三者放入碗中,加少量清水,上锅蒸 30 分钟即可。雪梨性凉味甘,能清肺润燥;川贝母苦甘微寒,可润肺止咳、化痰散结;冰糖性平,既能调味又能补中益气。三者搭配,适用于秋季肺燥引起的干咳、声音嘶哑、咽喉干燥。​
若咳嗽伴痰多色白,可加 3-5 片生姜;若阴虚明显(口干、盗汗),可加 10g 百合同蒸,增强滋阴效果。​
五、“叩齿吞津,养肾防早衰”:小动作藏大养生智慧​
秋季养生需兼顾 “养肺” 与 “补肾”,中医认为 “肺属金,肾属水,金能生水”,肺津充足可滋养肾精。“叩齿吞津” 是流传千年的养肾法,简单易行却能固齿、益精、润燥。​
方法:清晨醒来后闭口,上下牙齿轻轻叩击 36 次(力度适中,避免过度用力),此时口腔会分泌唾液;将唾液分 3 次缓慢咽下,有意识地将其送入丹田(肚脐下)。中医称唾液为 “津液”“玉泉”,认为其能 “濡养五脏,灌溉周身”。叩齿可刺激牙龈,增强肾功能(“齿为骨之余,肾主骨”);吞津能滋润脏腑,缓解秋季燥邪导致的口干、皮肤干燥。​
若能配合 “搓腰” 效果更佳:双手掌对搓至发热,然后贴于后腰两侧(肾俞穴位置),上下搓擦 50 次,可温肾壮阳,缓解秋季腰膝酸软。​
六、“悲秋易伤肺,笑口常开胜药方”:调情志即养肺气​
秋季万物凋零,人易生 “悲秋” 之情,而中医认为 “悲则气消”,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,导致免疫力下降。因此,秋季调情志比进补更重要。​
“笑能宣肺”,每天有意识地开怀大笑,能使胸廓扩张、肺活量增加,带动肺气宣发,缓解秋季肺气郁滞。此外,可通过 “登高望远” 疏解情绪:秋季天高气爽,登山时呼吸新鲜空气,远眺层林尽染的景色,既能开阔心胸,又能促进气机流通,符合 “秋季宜收不宜散” 但需 “疏泄有度” 的原则。​
若情绪低落明显,可按摩膻中穴(两乳头连线中点):用食指或中指按揉 3-5 分钟,以酸胀感为佳。膻中穴是 “气会”,按揉可宽胸理气、缓解胸闷、改善情绪。​
秋季养生的关键,在于 “不盲从不蛮干”,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。以上 6 个中医妙招,从饮食、起居、运动、情志等方面着手,看似简单却暗合 “秋收” 之道。若能坚持践行,既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,更能为冬季储存阳气,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。正如清代名医曹庭栋在《老老恒言》中所说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,禁寒饮并穿寒湿内衣。” 养生不在刻意,而在日常点滴的顺应与坚持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