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!教你快速识别 “危险信号” 和家庭护理要点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6 15:35:23 来源:医鉴网
每年 4-7 月,手足口病都会进入高发期,幼儿园和托儿所往往成为 “重灾区”。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因其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,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。事实上,多数手足口病患儿能在 1-2 周内自愈,但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。学会快速识别 “危险信号”,掌握科学的家庭护理方法,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。
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与鉴别要点
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,容易被忽视。发病前 1-2 天,患儿可能出现低热(37.5-38.5℃)、咳嗽、流涕等症状,部分孩子会伴随食欲不振、精神萎靡。随后,具有特征性的皮疹会逐渐出现,这是区分手足口病与其他传染病的重要标志。
皮疹多分布在手、足、口、臀四个部位:口腔内的疱疹常见于舌头、牙龈和颊黏膜,破溃后形成溃疡,导致孩子因疼痛而拒食、流口水;手部和足部的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或疱疹,疱疹周围有红晕,质地较硬,一般不瘙痒、不疼痛;臀部也可能出现散在的皮疹。需要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同时出现这四个部位的皮疹,部分孩子可能只在其中一两个部位出现皮疹。
手足口病需要与水痘、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区分。水痘的皮疹分布广泛,全身都可能出现,且皮疹会经历从斑疹、丘疹、疱疹到结痂的过程,疱疹壁薄易破,伴有明显瘙痒;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内,手足和臀部不会出现皮疹,这是与手足口病最明显的区别。
必须警惕的 “危险信号”
大多数手足口病为轻型病例,但少数患儿可能在发病后 1-5 天内出现病情进展,引发脑炎、脑膜炎、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,一旦出现以下 “危险信号”,应立即送医:
持续高热:体温超过 39℃,且服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,持续超过 3 天。
神经系统症状:出现精神萎靡、嗜睡、烦躁不安、抽搐、肢体抖动、站立或走路不稳等症状,这可能是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。
循环系统异常:孩子出现面色苍白、心率增快或减慢、四肢发凉、出冷汗等症状,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炎或循环衰竭。
呼吸异常: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难、口唇发绀等,可能是肺部受累的表现。
3 岁以下的婴幼儿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,家长更要提高警惕。如果孩子属于这个年龄段,且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,都不能拖延,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,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科学的家庭护理要点
对于轻型手足口病患儿,家庭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科学的护理能帮助孩子缓解不适、促进康复,同时避免交叉感染。
做好隔离与消毒: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、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,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后 1 周,在此期间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。患儿的衣物、被褥、玩具、餐具等要单独清洗消毒,餐具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式,衣物和被褥可在阳光下暴晒,玩具和家具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。家长在接触患儿后要及时洗手,避免交叉感染。
合理饮食与口腔护理:由于口腔内有疱疹和溃疡,孩子会感到疼痛,影响进食。此时应给孩子提供温凉、软糯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粥、面条、蒸蛋羹等,避免食用辛辣、酸甜、坚硬的食物,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疼痛。可以让孩子多喝温开水,保持口腔清洁,每次进食后可用淡盐水或温水漱口,年龄较小的孩子可用棉签蘸温水轻轻擦拭口腔。
缓解皮肤不适:手足部位的皮疹要保持清洁干燥,避免孩子抓挠,以防继发感染。如果疱疹破溃,可涂抹碘伏进行消毒。给孩子穿宽松、柔软的衣物,减少对皮疹的摩擦。
密切观察病情变化:家长要定期给孩子测量体温,观察皮疹的变化和精神状态。记录孩子的进食量、饮水量和大小便情况,若孩子出现进食困难、尿量减少等脱水迹象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口服补液盐。
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
预防手足口病,关键在于做好日常防护:
接种疫苗:EV71 型手足口病疫苗能有效预防由 EV71 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,建议 6 月龄至 5 岁的婴幼儿尽早接种,尤其是 3 岁以下的孩子。
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:教育孩子勤洗手,尤其是饭前便后、外出归来后,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。避免让孩子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不吃未洗净的瓜果。
加强环境清洁: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,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在手足口病高发期,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、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,如游乐场、商场等。
手足口病虽然高发,但只要家长掌握了识别 “危险信号” 的方法和科学的家庭护理要点,就能有效应对。在高发季节,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,做好预防措施;一旦孩子患病,要冷静应对,轻型病例做好家庭护理,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。相信通过科学的方式,能让孩子平安度过手足口病高发期。